首頁
1
商品介紹 2

CE 230年〜CE 999年

CE 230年:(東吳孫權黃龍2年/蜀漢劉禪建興8年)

「二年春正月,……。遣將軍衛溫、諸葛直,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。……所在絕遠,卒不可得至,但得夷州數千人還。」《三國志》(吳主傳第二)〈孫權傳〉/日人市村瓚次郎(《唐以前の福建及び臺灣に就いて》,東洋學報8-1CE 1918年/大正7年)、和田清二博士以及凌純聲教授(《古代閩越人與臺灣土著族》,《學術季刊》1-2CE 195212月/從民族學觀點,認為《太平御覽》所引《臨海水土志》記夷州之風土習俗與《隋書》所載流求人習俗多有吻合)均認為夷州即臺灣。而梁嘉彬教授(〈『隋書流求為臺灣』的虛構過程及其影響─兼論東吳夷州為琉球〉,《琉球及東南諸海島與中國》,《東海學報》1-11959.06/〈隋書流求國傳逐句考證(初稿)〉,《中國史學論文選集》p.220-227,幼獅,1976;《大陸雜誌》45-61972.12/〈吳志孫權傳夷州亶州考證〉,《大陸雜誌》47-1)則主張夷州確為琉球而非臺灣〕{最早標示「流求」位置之地圖為出自《歷代地理職掌圖》[蜀人稅安禮所編,繪製年代約北宋元符年間(1098-1100),現存中國最古老之歷史地圖集,共44幅,現藏北京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]中之《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》(可視為宋代疆域圖)。而明代之前的中國地圖另有2幅記載「琉求」,即《唐十道圖》(即唐代全國行政區域劃分圖,地名標示比較準確,進一步推斷「流求國」很可能即指臺灣,此乃其最重要價值之一)與南宋咸淳年間(1265-1266)之石刻《輿地圖》(是最早繪出海上交通路線之航海圖,現存日本京都栗棘庵,日本僧人於宋代CE 1279年從中國攜回之拓本)}

 

CE 413年:(東晉晉安帝義熙9年)

法顯在建業(今南京市)道場寺(5世紀時中國南方最重要之佛經翻譯場)住5年,完成中國第1部中亞、印度和南海之遊記《佛國記》

 

CE 607年:(隋煬帝大業3年/新羅建福24年)

琉球位置《隋書‧東夷列傳》〈流求國〉作「流求國,居海島之中,當建安郡東,水行5日而至。」,而《諸蕃志》(南宋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撰,CE 12259月/南宋理宗寶慶元年成書)、《文獻通考》〈四裔考〉(元朝馬端臨撰,CE 1307年/元大德11年成書)及《宋史》〈外國傳七〉〈流求國〉(由元丞相脫脫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)3書均改為「泉州之東」。而3書有關毗舍邪之記述大致相同,顯然來源同一,均記毗舍邪侵襲彭湖、寇擾泉州沿岸之事,不過有詳簡之差別而已(隋代建安郡約等於今福建一地,而建安郡治所在即今福州)

……三年,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。何蠻言之,遂與蠻俱往,因到流求國。言不相通,掠一人而返。明年,帝復令寬慰撫之,流求不從,寬取其布甲而還。時倭國使來朝,見之曰:「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。」(《隋書》〈流求國傳〉/夷邪久即掖久,流求可能為日本九州屋久やく島)

 

CE 610年:(隋煬帝大業6年/新羅建福27年)

……帝遣武賁郎將陳稜、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(萬餘人)自義安(今廣東潮州)浮海擊之。至高華嶼(和田清認為是今廣東潮州外海之南澳島/藤田豐八認為是今澎湖群島之花嶼,見《島夷誌略》校注/梁嘉彬認為在今臺灣北部海面,或即彭佳嶼),又東行二日至句鼊嶼(藤田豐八認為是今之奎壁嶼與澎湖本島/梁嘉彬認為是古米山即今之沖繩久米島),又一日便至流求(和田清認為是今之臺南平野)。初,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,有昆侖人(使用南島語系之南洋人)頗解其語,遣人慰諭之,流求不從,拒逆官軍。稜擊走之,進至其都,頻戰皆敗,焚其宮室,虜其男女數千人,載軍實而還。自爾遂絕。」(《隋書》〈煬帝紀〉、〈陳稜傳〉、〈流求國傳〉)

以上內容顯示在文化要素上,掖久、流求、昆侖之間有著南方系統之類緣關係。所以從文獻上看,南方系之文化要素,從臺灣向北方的琉球弧之地擴散分布(日本於近代先併吞琉球,CE 1895年取得臺灣,CE 1905年獲得庫頁島南部,CE 1910年合併韓國,所以史前時代,曾經是諸外來文化傳入日本之通道,當時卻成為「大日本帝國」發展、擴張的路線)。至於日本在經過彌生時代(日本之新石器時代,BC 3世紀到CE 3世紀/主要從江南經由朝鮮渡海至日本之倭人/東夷系百越族別支,並與較早抵日本之諸繩紋人融合)與邪馬臺國(《三國志》中《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》倭人條(通稱魏志倭人傳)記載的倭女王國名)時代之後,各地族長國家逐漸統合而形成大和王朝,最後成為國際遠距離貿易線上東端之一中心點。因此,(陸上)絲路及南中國海(海上絲路)成為了主要的國際交通路線。而環中國海域主要通道之北方路線(朝鮮-九州/中國江南-九州)及南方之黑潮之道(菲律賓-臺灣-琉球弧-九州),其通道機能自此遂告衰退。於是,史前時代位居文化、種族北進或南漸十字路口(分叉路口)的臺灣,隨著此種(國際)海上交通幹線之形成而轉為離島,被隔絕的島內各部落民族,成為孤立閉鎖的部族社會,直到近代17世紀臺灣島再次立於全球化十字路口的位置,因為此地正是東西兩種迥異文明之人群,一同在此與「沒有歷史的人們」(people without history)交會的場所,它也是當時歐洲與非歐洲世界之擴張、殖民現象的交會處,藉此可以探索殖民主義概念之各個面向]

 

CE 907年:

朱溫廢唐哀帝,建立後梁,唐朝正式滅亡,享國275年(CE 618年〜690年,CE 705年〜907年),五代十國開始{CE 9001450年為前半段火藥時代[從將屆CE 900年代把黑火藥(gunpowder)用於戰事,直到大約1900年無煙火藥(CE 1884年,法國人Paul Vieille將硝化纖維與乙醚、酒精混合,並藉樟腦作為塑化劑與穩定劑,劃時代無煙火藥乃問世)取而代之],東亞戰亂頻仍,讓東亞成為軍事創新中心。其中CE 13501450年為元明過渡時期或元末群雄並起時期。之後,CE 14501550年為「小分流時期」,CE 15501760年為「均勢時代」,CE 17601840年為「大和平時期」,CE 18401900年則為「大分流時期」}


CE 1000年〜CE 1499年

CE 1044年:(北宋仁宗趙禎慶歷4年/日長久5年,寬德元年)

宋仁宗直接下令編寫纂輯《武經總要》,但直到CE 1231年(南宋理宗紹定4年)才以木板印刷方式印行,其前20卷中武器與陣營兩部分附有大量插圖,是研究軍事史和兵器史的重要形象材枓,也是歷史上最早含有硝石、硫磺、木炭等成分軍用火藥配方(是前人透過大量實驗而獲得之成果,必須使用燒紅之鐵錐來點燃,同時必須在開放空間裡接觸氧氣才能夠有效點燃)的記錄(而最早火藥配方之紀錄,則出現於CE 808年/唐憲宗元和3年,由清虛子所撰之《鉛汞甲庚至寶集成》)

 

CE 1126年:(北宋欽宗靖康元年

2次汴梁保衛戰中,金宋雙方都大規模使用火砲,該場戰役相關紀錄特別詳細,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詳細記載使用火器之作戰

 

CE 1131年:(南宋高宗紹興元年)

吳玠與吳璘兄弟於和尚原(今陝西省寶雞市附近)以弩陣(「駐隊矢」陣法)殲滅金國元帥完顏兀朮之軍隊半數[實證古代中國於戰場上使用弩陣法發射弩箭(即窩弓),之前有戰國時代《孫臏兵法‧威王問》、唐代杜佑《通典》、李筌《太白陰經》、宋代曾公亮《武經總要》等書中提及弩陣法,惟無演練實例之說明]

 

CE 1132年:

據《守城錄》[包括陳規(安陸縣令,1072-1141《〈靖康朝野僉言〉後序》及《守城機要》、湯璹《建炎德安守御錄》]記載,南宋陳規於本年研製成長竹竿火槍(musket20餘支(是有關於火槍之詳細描述第1次出現在文獻中/李約瑟則提前至CE 950五代時期敦煌壁畫之降魔變絹畫中,一隻惡魔似乎正用一根火槍指著釋迦摩尼/火槍是管形火器之始祖,它於第10或第11世紀在中國問世,歐洲人則是從CE 1320年代開始使用管形火器,並於CE 1326年左右管形火器發展臻於完整。但火器在中世紀晚期(大約CE 1500年以前)之歐洲戰場上只是配角,一直要到14世紀末至15世紀,管形火器才會成為戰場上之固定配備/不管在中國或歐洲,火槍與管形火器之間,存在著一種高度流動性,兩者同時為人們所使用),並在守德安城作戰(德安保衛戰)中發揮作用

 

CE 1171年:(南宋孝宗道乾7年/日嘉應3年)

4月起,汪大猷知泉州(古刺桐),曾遣軍民屯戍澎湖(時稱「平湖」),並於水澳(地名)設置永寧寨(明代為永寧衛,今名亦永寧,臨於深滬灣北端),以防島夷毗舍邪侵襲(大致學者多認為是菲律賓Visaya族,而非指臺灣/和田清撰〈明代以前中國人所知之菲律賓群島〉中有網羅各家之說,《東洋學報》12-3),此事見於樓鑰撰《攻媿集》卷88〈汪大猷行狀〉(CE 1917年由藤田豐八發見)。而周必大《文忠集》卷67亦有記載(〈汪大猷神道碑〉,撰文於CE 1201年),惟《文忠集》記毗舍邪侵入澎湖事較詳(先擾害海中大洲「平湖」後,俘平湖居民為嚮導,進而劫掠泉州府近城沿海各地)。而趙汝适所撰《諸蕃志》(所載流求國事,是據《隋書》〈流求國傳〉刪節而成)乃記彭湖於「毗舍邪國」條中云:「泉有海島曰彭湖,隸晉江縣,與其國密邇,煙火相望,時至寇掠。」遇毗舍邪人侵擾,曾戍兵以保護居民,並將澎湖收入版圖,是為南宋時已有漢人入居澎湖之明證〔「彭湖」一名見於文獻非始自《諸蕃志》,曹永和指出更早出現於真德秀〈申樞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狀〉(1218)〕。又謂其地「無他其貨,尤好剽掠,故商賈不通」,足見宋代對臺灣已有相當具體了解

但《文獻通考》和《宋史》則記彭湖於「流求國」條中云:「泉州之東,有海島曰彭湖,煙火相望」/《文獻通考》無「海」字/究竟與彭湖煙火相望之地,是流求抑或毗舍邪?/曹永和教授教授認為《文獻通考》和《宋史》所以跟《諸蕃志》記載不同,乃因馬端臨東抄西錄之結果,亦為日後臺琉記錄揉雜的主因,見〈宋代「毗舍邪國」確在臺灣非在菲律賓考〉,《文獻專刊》2-34CE 195111月。同時,金關丈夫於CE 1953年,在日本人類學會、日本民族學協會聯合大會時發表〈諸蕃志之談馬顏國〉(王世慶譯,見於《方志通訊》3-34),認為《文獻通考》和《宋史》所徵引《諸蕃誌》原本,即流求國和毗舍邪本為一條,彭湖原記在文頭。自明初琉球向中國朝貢,以致永樂大典編纂者誤解,將毗舍邪另立一章於流求國條之後,並將原書流求國當泉州之東以下「有海島曰彭湖,……煙火相望」改置於毗舍邪之記事的文頭/德國漢學家夏德(弗雷德瑞克•赫爾斯/Friedrich Hirth)與美國漢學家柔克義(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)兩人於合譯《諸蕃誌》為英文時,將毗舍邪譯為Southern Formosa,而流求譯為Northern FormosaCE 1911年出版,p.162-166

 

CE 1218年:(南宋寧宗嘉定11年)

真德秀《真西山先生文公文集》卷8所收〈申樞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狀〉云:「永寧寨(地名水澳),去法石70里。初,乾道間,毗舍邪國入寇殺害居民,遂致寨於此。其地鬫臨大海,直望東洋,11夜可至彭湖。彭湖之人,過夜不敢舉煙,以為流求國望見,必來作過」。由此文證實與彭湖煙火相望之地,據宋人地理知識,確實是流求,而宋人所云流求,確是今日臺灣

 

CE 1224年:(南宋嘉定17年/日貞應3年,元仁元年/蒙古太祖19年/金正大元年)

李昭皇(Lý Chiêu Hoàng1218-78)成為越南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,登基時僅6歲。隔年,在輔佐大臣陳守度安排下,先與同齡7歲、入宮伺候她的陳守度姪子陳煚(Trân Cành)結婚,然後再被安排讓位給丈夫,從此越南李朝滅亡,陳朝興起。除嫁到陳家的李昭皇與其姊之外,李朝皇室男丁多遭殺害

 

CE 1226年:(南宋理宗趙昀寶慶2年/越建中元年/日嘉祿2年)

李昭皇叔伯公李龍祥(Lý Long Túòng)為躲避陳朝追殺,率領族人攜帶皇冠、龍袍、尚方寶劍等搭船逃離,在南海漂泊數月最後登陸臺灣。此時李龍憲(Lý Long Hiên/李龍祥兒子)染上重病,不得已只好留下200人在臺灣照料他,其餘人繼續隨李龍祥北上,最後到達高麗成為韓國花山李氏始祖。至於滯臺之李龍憲(李昭皇的堂叔伯)最後情況怎樣不得而知,其餘滯臺之越南李氏皇族,是否生根臺灣與原住民通婚?或者再前往第三地也不得而知,無論如何CE 1226年臺越確實接觸過

 

CE 1227年:(南宋理宗寶慶3年/日嘉祿3年、安貞元年/蒙古太祖22年/金正大4年)

王象之撰《輿地紀勝》,其中卷130福建路泉州風俗形勝項中,曹永和教授發現述及澎湖「環島36」下即引有施肩吾詩〈島夷行〉CE 1694年(清康熙33年)高拱乾修《臺灣府志》〈藝文志〉改題曰「澎湖」〕,表示南宋時此詩已被人認為係詠澎湖之作。然藤田豐八在其《島夷誌略》校注〈彭湖條〉,引三國時期(220-280)吳國丹陽太守萬震所撰之《南州異物志》表示懷疑,不似彭湖而類合浦(舊稱廉州,今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所轄縣)

 

CE 1281年:(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8年)

11月,澎湖正式設巡檢司,隸屬福建同安,使澎湖收入中國版圖早於臺灣403

 

CE 1292年:(元世祖至元29年)

農曆329日,元世祖命楊祥充宣撫使(CE 1291年),自汀路尾澳往瑠求(臺灣)招撫,結果未有成就。CE 1297年(元成宗元貞3年)又從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高興之請,派兵討伐瑠求,但僅禽口130餘人,亦毫無結果(詳見《元史•琉求傳》)。另《元史‧列傳九十七‧瑠求》中2次遠征瑠求之記載,似乎可認定元人之「瑠求」應該就是今之臺灣,因為這2次征伐都是從離臺灣最近的泉州和澎湖出發

 

CE 1298年:(元成宗大德2年)

製造於今年之「上都火銃」[出土地點為元朝夏季行宮上都(位於內蒙古)的廢墟]是現存最古老的金屬管形火器

 

CE 1346年:(元惠宗至正6年)

826日,英法會戰於加萊南方,英軍(愛德華3世/Edward Ⅲ)以英格蘭長弓部隊[最大功臣/部分銃手士兵則使用可發射帶火小彈丸之手持管形火器,但非致勝最關鍵因素/要到14世紀末與15世紀,管形火器才開始大量出現於各種戰役中,而明代至CE 1466年(洪武13年)步兵部隊裡之銃手(火槍手)人數達30%,歐洲則要到16世紀中葉才有相同水準(惟手銃通常是一齊發射的,並非輪番開火),到16世紀末達40%(CE 15701580年代,戚繼光麾下步兵「殺手」與「銃手」比例為85),到17世紀中葉執矛士兵與火槍手比例才翻轉/歐洲是從16世紀中葉慢慢展開「演練革命」(因日耳曼人入侵不只消滅西羅馬帝國,也讓古羅馬之演練傳統被迫中斷),它標誌著歐洲現代化的肇始,而中國之演練則是持續流傳的綿延傳統/使用火槍陣:韓國在CE 1477年(朝鮮世宗大王29年政令,要求火器部隊以火槍陣進行輪流發射「銃筒」之演練)、鄂圖曼土耳其人在CE 1526年第1次「摩哈赤戰役」(Battle of Mohács)、中國最晚在CE 1560年(明嘉靖39年)就已採用、日本在CE 1578年織田信長「長篠之戰」、歐洲則在CE 1600年荷蘭「紐波特之役」(Battle of Nieuwport)]大破法軍重騎兵與熱那亞(Genoa)十字弓弩兵,史稱「克雷西戰役」(Battle of Crécy),為英法百年戰爭戰役之一

 

CE 1349年:(元順帝至正9年)

航海家汪大淵著《島夷誌略》〔乃汪大淵在CE 1330年和CE 13372度附搭海舶,飄洋過海親身經歷之南洋及印度洋(西洋)諸國,200多個地方的地理、風土、物產,就其見聞寫成一部重要的中外交通史文獻後來汪大淵將《島夷志》簡化名為《島夷志略》,在其故鄉江西南昌刻印單行本而東洋、西洋之詞語見於載籍,係始於本書/為清源縣(今泉州)縣誌《清源續志》之附錄《島夷》〕,其中第1條即「彭湖條」謂:「彭湖:島分306,巨細相間,坡壠相望,乃有7澳居其間,各得其名。自泉州順風,2晝夜可至。……。工商興販,以樂其利。地隸泉州晉江縣。至元年間,立巡檢司,以週歲額辦鹽課中統錢鈔1025兩,別無科差。」而在第2條琉球條,則有許多新的記述(一般認為此處所記載之琉球即臺灣),「琉球條」云:「琉球:地勢盤穹,林木合抱,山曰「翠麓」、曰「重曼」、曰「斧頭」、曰「大峙」。……。土潤田沃,宜稼穡。氣候漸暖,俗與彭湖差異。……。地產沙金、黃荳、黍子、硫黃、黃蠟、鹿豹麂皮。貿易之貨用土珠、瑪瑙、金珠、粗碗、處州瓷器之屬。海外諸國,蓋由此始。」由此顯示元末時雖無奇珍寶貨之產出,卻已有與土著民發生某些程度之接觸,開啟了所謂「漢蕃交易」。而「海外諸國,蓋由此始」一語(如果琉球指臺灣,那麼臺灣就是第1個外國。即或此處之琉球非指臺灣,中國國界也終於彭湖,彭湖以東就是海外了),釋為臺灣是東洋針路之起點,似未為前人所提及

 

CE 1363年:

朱元璋和漢王陳友諒大戰於鄱陽湖,是第1次有管型火器確切出現於文獻記載之水戰中,也是中國戰爭史上第1次使用火銃(即最早之艦砲)進行的水戰,開創了水戰戰術新階段(《中國火器史》,王兆春,p.57

 

CE 1368年:(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)

元月23日(農曆元月4日),朱元璋在應天(今南京市)即皇帝位建立大明王朝,它是全世界第1個火藥帝國,因為其有效應用了管形火器(火銃/火筒/主要用來攻擊軍隊人員而非城牆,次要功能也許是用來攻擊木造建築或當成具引燃效果之武器)。而掌管明朝軍器製造業的具體機構,是工部虞衡清吏司管轄的軍器局以及內府管轄的兵杖局

朱元璋冊封南朝懷良親王為「日本國王」,建立日本與中國之朝貢關係。CE 1401年,室町幕府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接受明朝冊封,並以朝貢形式開始對明貿易,因貿易時需要核對「勘合符」,因此又稱之「勘合貿易」

 

CE 1372年:(明太祖洪武5年)

楊載持詔諭琉球國,浦添按司察度成為「琉球國・中山王」{明代以後,由於朝貢貿易ちょうこうぼうえき(即勘合貿易/かんごうぼうえき)之「勘合符」與貢期、貢船和貢使數目等規制,以及海禁政策的施行[日明貿易形式上是室町幕府將軍受明朝皇帝冊封為「日本國王」並對其朝貢貿易。CE 1401CE 1549年間(約150年)共實行19次,在16世紀中葉結束(CE 1551年/明嘉靖30年)。CE 1404年之後向日本頒發貿易許可證「勘合符」以區別於倭寇,貿易僅限於以此確認的正式遣明使船(勘合船)。僅准貢舶貿易,只有上貢給朝廷之外國船隻才永許進入中國港口,且禁絕所有私人貿易,倭寇活動乃沉寂(惟朝貢中斷之後走私興盛,倭寇再度活耀)。亦即忽視國內外物資交流之自然要求,阻塞唐宋元以來濱海居民向外發展的趨勢],使得亞洲國際商品之流通,受到阻礙而停滯,於是有了以琉球之轉口貿易為媒介的交易,乃使得中國與東南亞之間,以及中國與朝鮮、日本之間之國際商品流通得到平衡,如此琉球王國便成為CE 15世紀(CE 14世紀末至CE 16世紀初)環中國海域間交流的主角,也因此帶來國家的空前繁榮},並派遣其弟泰期赴大明朝貢,開啟中琉正式邦交。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徐曉望則認為,楊載為完成其使命免於被殺,將沖繩之「中山國」當作「琉球國」忽悠朱元璋,乃造成此後地名上的紊亂(〈臺灣:流求之名的失落-關於琉球與臺灣歷史的一種假說〉,《臺灣歷史上的移民與社會研究》,陳小沖 編,九州出版社,2011

 

CE 1374年:

明廢除自元代以來鼓勵對外貿易之市舶司

 

CE 1377年:

勃根第公國(the Burgundian state)第1代公爵「大膽的菲利」(Philip the Bold)菲利普2世(Philippe II法語/1363-1404)利用大砲(歐洲大砲最早是在CE 1375年左右問世,到CE 1380年代左右開始左右戰局,到了CE 14801490年發展完熟,因此接下來3個世紀毫無改變。然火砲在中國之發展,卻因夯土城牆太厚實而形成阻礙,事實上中國人都是用投石機或者管形火器,來摧毀城牆牆頭之木造建築)摧毀城牆,幫助法國奪下英軍掌控之歐德魯伊克(Odruik)碉堡(在加萊Calais附近),也第1次印證大砲在戰場上之價值

 

CE 1388年:(明太祖朱元璋洪武21年)

CE 1387年?)因東南沿海長年海盜倭寇為患,朝廷追勦無功,朱元璋遂依部將湯和所請,行徙民墟地政策(「墟澎」),廢巡檢司,將原有居民遷至泉、漳二州安置。但澎湖反因無官方駐守,而成為盜寇巢穴

元帥沐英前往麓川路(位於今雲南省)清剿土司思倫發(使用戰象),史稱「麓川之役」[此為世界史上第1筆提及火槍陣(由弩陣調整為火槍陣/「神機箭」乃發射箭矢之管形火器)之史料,但證據不明確,因為沐英並未清楚表示是「輪番開火」(《明實錄‧太祖實錄》)]

 

CE 1392年:(明太祖朱元璋洪武25年)

《明實錄》洪武255月己丑條云:「遣琉球國民才孤那等28人還國,人賜鈔5錠。初才孤那等駕舟河蘭埠,採硫黃於海洋。遇大風,飄至小琉球界。」此乃小琉球之名稱,最早出現於載籍之記事。其時之航路(最早載於CE 1534年陳侃所撰之《使琉球錄》)皆自福州出五虎門,望見臺灣北部,再過八重山、宮古列島(Meiaco-Sima),北上入那霸

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廢黜高麗王朝恭讓王,在松京(後改名開京,今開城)壽昌宮自立為王,並由明太祖定國號為「朝鮮」(1392-1897),是為朝鮮王朝或稱李氏朝鮮

 

CE 1398年:(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1年)

《大明混一圖》是中國所繪製最古老之世界地圖,也是世界上最早描繪非洲大陸的古代地圖,現收藏於北京中國第一檔案館,其中國部分主要是依據元代朱思本之《輿地圖》,而福建外海有一島嶼名「琉球」

 

CE 1404年:(明成祖永樂2年)

中國朝貢貿易之崩壞,導致中國走私與日本倭寇行動的增加。明成祖乃建立勘合貿易體系(向日本頒發貿易許可證「勘合符」),希望倭寇經由被控制之商業活動而減弱,而貿易僅限於以此確認的正式遣明使船(勘合船)

 

CE 1405年:(明成祖永樂3年)

711日(農曆615日),鄭和第1次下西洋

 

CE 1407年:

1013日,鄭和第2次下西洋

 

CE 1412年:(明成祖永樂10年)

《火龍經》是一部中國古代火器大全,署名為劉基、焦玉等,自稱作於本年,首見於崇禎年間焦勒的《火攻罕要》,清朝咸豐年間方始有刻本傳世,其中有最早的地雷、水雷[有關中國水雷,可見於CE 1549年唐順之《武編》「水底雷」、CE 1622年茅元儀《武備志》「水底龍王砲」、CE 1637年宋應星《天工開物》「混江龍」]、火繩槍(firelocks/flint-lock guns)等等的描述

 

CE 1414年:

2月,明成祖率領50多萬大軍遠征瓦剌(戰役使用火槍陣之例證/CE 1422年,成祖第3次親征瓦剌,留下史料亦為火槍陣之例證)

 

CE 1429年:(明宣宗宣德4年/日正長2年,永享元年)

中山王國尚巴志王滅南山國,統一琉球,成立琉球王國。CE 1609年,德川秀忠命薩摩藩島津氏入侵琉球群島,俘虜琉球國王尚寧,琉球王國遂成其附庸而2屬,而中國不知也

 

CE 1430年:

12月,鄭和第7次下西洋

 

CE 1441年:(明英宗正統6年/日永享13年、嘉吉元年)

室町幕府在薩摩島津氏協助下,討伐圖謀將軍職之大覺寺義昭,之後便將琉球賜予薩摩,以慰其勞,之後薩摩便自認對琉球有其宗主權,並伺機征討琉球,致琉球於江戶時代對幕府行臣從之禮,成為薩摩保護國

 

CE 1449年:(明英宗正統14年/日文安6年)

8月31日,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慘敗被俘,發生於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之土木堡,亦稱「土木堡之變」。相較歐洲而言,中國從此(15世紀中葉)進入承平時代(撼動朝廷根基之戰爭減少,直至16世紀中葉),但歐洲卻仍長年兵連禍結(歐洲自14世紀到15世紀初以降,本就是兵連禍結),因此精良大砲(砲管更長、重量更輕、使用上更有效率、打得也更準/精良手持式火器亦同)在15世紀晚期(大約CE 1480年左右於歐洲問世(歐洲城牆脆弱亦是關鍵因素之一)。其實從CE 1350年左右到CE 1449年之百年間(元明過渡時期,即大明帝國努力掙扎之奠基時期,此種高度之競爭環境更造就快速的技術創新,而戰事全都刺激火器的發展,在製造、戰術與管理各方面都有所創新),中國因時局紊亂而管型火器乃持續發展(砲管變得較長),中國與西方似乎走向一條非常相似的道路。惟中國此一發展於15世紀中葉停滯(缺少進一步創新誘因),在歐洲卻加速進行(就是因土木堡之變後中國那種你死我活的生存之戰減少,一個多國交戰的時代卻在歐洲拉開序幕,直到CE 1945年才落幕/《火藥時代》,p.200,歐陽泰,2017),中歐間有了第1次分流(CE 1450〜1550年為「小分流時期」)

CE 1451年:(明代宗景泰2年/日寶德3年)

尚書薛希璉經略閩海,修復原已設之烽火、南日、浯嶼3水寨,再增添銅山、小埕為5寨。後又世久人玩,武備復漸弛,至CE 1563年(明嘉靖42年),巡撫譚綸始修復之

 

CE 1461年:(明英宗天順5年/日寬正2年)

《大明一統志》全書共17幅地圖,而《大明一統之圖》為第1幅,明顯可看出受宋代《禹跡圖》影響,其只能算簡圖。圖中「琉球」外形和臺灣島之輪廓、大小異常神似,且琉球日本朝鮮3地與中國大陸間的相對位置也還算正確

 

CE 1467年:(明憲宗化成3年/日文正2年,應仁元年)

室町幕府3管領中之細川勝元與4職中之山名持豐等守護大名的爭鬥,其範圍除九州等部分地方以外,戰火遍及其他日本國土,史稱「應仁之亂」。由於此一動亂使日本在15世紀中葉以後(中國也從15世紀中葉進入承平時代,而一個多國交戰的時代卻在歐洲拉開序幕),進入長達150多年的「戰國時代」,後因軍需耗費致海外朝貢貿易或走私貿易(倭患)蓬勃發展[16世紀末,日本封建割據局面基本結束(豐臣秀吉),而德川家康在CE 1603年建立江戶幕府,CE 1615年滅豐臣氏(於「大坂夏之陣」打敗豐臣秀賴),正式統一全國]

 

CE 1487年:

流著腓尼基商人血液的葡萄牙航海家狄亞士(Bartholeum Diaz/1451-1500)抵達非洲最南端之好望角(Cape of Good Hope/Cabo da Boa Esperança)

 

CE 1492年:(明孝宗弘治5年)

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(Isabel la Católica/Castile)與其夫亞拉岡國王斐迪南(Ferdinand/Fernando de Aragón)征服摩爾人佔領之伊斯蘭王國格林納達(Cranada/Granada)

4月,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批准義大利人哥倫布(Christopher Columbus)西向尋找亞洲新航路的計畫,而於10月抵達巴哈馬群島和大安第列斯群島(今古巴、海地與多明尼加)

 

CE 1494年:

67日,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國在教皇亞歷山大6世(Alexander PP. VI)的調解下,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亞(Castilla)小鎮托爾德西利亞斯(Tordesillas)簽訂一份旨在瓜分新世界的協議《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/鐸迭息拉條約》(Tratado de TordesillasTratado de TordesilhasTreaty of Tordesillas)。條約規定兩國將共同壟斷歐洲之外的世界,並將穿越當時已屬葡萄牙的西非維德角群島(República de Cabo VerdeCape Verde Islands)與哥倫布最早為西班牙發現的美洲土地古巴島(Cuba)和伊斯帕尼奧拉島(Isla de La Española)連線中點的經線作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。這條經線位於維德角以西370里格league1,100海哩),即西經46° 37' 附近。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,以東歸葡萄牙。西、葡兩國分別於該年的72日和95日批准了此條約,而這條分界線也被稱為教皇子午線

 

CE 1494年:(明孝宗弘治11年)

5月,葡萄牙人達伽瑪(Vascoda Gama)與170名船員分乘4艘船,由里斯本出發繞道好望角抵達東非蒙巴薩(Mombasa),再經肯亞馬林迪(Malindi)港(鄭和船隊到過故地)穿越印度洋,抵達印度西海岸之加利卡特[Calicut/古里/CE 1409年,鄭和第1次下西洋已達此地/伊本‧拔圖塔(Ibn Battuta/1304-1377/摩洛哥人,14世紀阿拉伯旅行家/CE 1433年,鄭和病逝於此)曾於此港親眼目睹13艘中國大帆船/今科澤科德],開闢歐亞直接航路

CE 1498年:(明孝宗弘治11年)

5月,葡萄牙人達伽瑪(Vascoda Gama)與170名船員分乘4艘船,由里斯本出發繞道好望角抵達東非蒙巴薩(Mombasa),再經肯亞馬林迪(Malindi)港(鄭和船隊到過故地)穿越印度洋,抵達印度西海岸之加利卡特Calicut/古里/CE 1409年,鄭和第1次下西洋已達此地/伊本‧拔圖塔(Ibn Battuta1304-1377/摩洛哥人,14世紀阿拉伯旅行家/CE 1433年,鄭和病逝於此)曾於此港親眼目睹13艘中國大帆船/今科澤科德],開闢歐亞直接航路

CE 1500年〜CE 1549年

CE 1502年:

 義大利費拉拉公爵艾斯特為了獲取美洲地理新發現之絕密資料,委託甘提諾(Alberto Cantino)以12枚金幣買通葡萄牙繪圖師複製了《甘提諾世界圖》(Cantino Planisphere),現藏於義大利摩德納市艾斯特圖書館(Biblioteca Estense, Modena)。圖中第1次出現巴西(美洲大陸)的部分海岸線,而中國海岸線也是第1次出現在歐洲人繪製之地圖上,惟東印度群島、菲律賓群島、日本、臺灣仍然缺席

 

CE 1506年:

哥倫布在西班牙悄然逝世

孔達理尼(Giovanni Matteo Contarini)繪製刊印世界地圖,其為理論派地圖〔根據普特雷麥歐斯(Ptolemaios)等古代地理學派之地理觀念,益以由航海所得新知識,摻雜融合,而描繪當時他們所想像之世界圖/而實驗派地圖,則是蒐集航海家發現之事實的報告,描繪為地圖,例如CE 1502年之卡納里約(Nicolas de Canerio)的《甘提諾世界圖》,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〕之佳作,現亦藏倫敦大英博物館(British Museum)。而在遠東海上,爪哇島(Iavn Insvra)、日本(Zipangu)和中國海岸之間,空然無所有,琉球列島、臺灣、菲律賓、婆羅洲等均未有描繪

 

CE 1509年:

23日,古吉拉特蘇丹國(即胡茶辣國,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島是當時印度半島列國最具海洋導向的,其商人支配了從波斯灣到麻六甲印度洋圈的海運航線)蘇丹穆罕默德伯克(Mahmud Begada)、埃及瑪穆魯克王朝(布爾吉蘇丹國統治埃及和敘利亞)和科澤科德扎莫林國(中世紀時統治著今印度喀拉拉邦/中國古籍稱古里)之聯合艦隊,在印度第烏(Diu)港附近之阿拉伯海上打的一場海戰,史稱「第烏戰役」。而葡萄牙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,這使得葡萄牙人控制印度洋的戰略實現得更為輕鬆,此一戰役也標誌了歐洲人在亞洲殖民政策的開始

 

CE 1510年:

11月,葡萄牙總督阿豐索•德•阿布奎克(阿爾布克爾克/Afonso de Albuquerque1543-1515)攻佔印度果阿,建立了控制印度西海岸之基地,並成為葡萄牙在亞洲殖民事業之起點

 

CE 1511年:

824日,葡萄牙總督阿布奎克Albuquerque攻佔麻六甲(Malacca),控制了通往東亞與東南亞的大門(葡萄牙人之殖民擴張,主要是佔領沿海據點)。阿布留(António de Abreu)到摩鹿加群島Molucca Islands/即班達群島Banda Island

 

CE 1512年:

羅得理格斯(Francisco Rodrigues)繪製地圖集,現藏於巴里之國會眾院圖書館,近年經柯得韶(Armando Zugarte Cortesão)整理刊行,據云此圖中有中國沿岸圖,而在其東海上有描繪琉球、日本的部分,此乃琉球名稱被記於歐洲人所繪地圖之第1

 

CE 1513年:(明武宗正德8年)

葡萄牙商人阿爾瓦雷斯(Jorge Alvares)抵廣東珠江口屯門島/屯門澳(今大嶼山島,亦稱南頭島)從事香料貿易,此為葡萄牙人至中國經商之始

 

CE 1517年:(明武宗正德12年)

1031日,馬丁‧路德在德意志維滕貝格的諸聖堂大門上張貼有關反對贖罪券的95條論綱」,引發宗教改革

葡萄牙使節於CE 1520年終於到達北京,最後仍鎩羽而歸

 

CE 1519年:(明武宗正德14年)

《米勒地圖集》[Altas Miller/由歐蒙Homem與佩德羅(Pedro Reinel)、豪爾赫‧賴內爾(Jorge Reinel)父子合作完成,亦稱為《歐蒙-賴內爾地圖集》(Lopo Homem-Reinel Atlas)]之第1617頁重點描繪區域是東印度群島,其中蘇門答臘、爪哇島清楚可辨。第1415頁則是南亞區域

 

CE 1520年:

6月至9月,葡萄牙使者之船隊與中國艦隊(明朝水師)在廣東東莞市西茜灣(草灣),發生中西方第1次海上武裝衝突

11月,葡萄牙人麥哲倫(Ferdinand Magellan)在西班牙國王查爾斯5世(Charles Ⅴ)金援下,以「維多利亞號」帆船繞過南美尖端抵達太平洋。CE 1521328日,麥哲倫到達菲律賓,但不幸喪生於民答那峨(CE 1521427日)。CE 152296日,其他船員載運丁香返抵西班牙,完成繞行地球一周之壯舉

 

CE 1521年:(明正德16年/日永正18年,大永元年)

8月下旬至9月間,由時任廣東海道副使汪鋐(1466-1536/史上第一位宣導「師夷制夷」之軍事家),率領大明水師在屯門地區抗擊葡萄牙人,是中國第1次與歐洲國家武裝商船對抗的戰役,以明朝的獲勝而告終

 

CE 1522年:(明世宗嘉靖元年/日大永2年)

副使汪鋐、備倭指揮柯榮、百戶長王應恩(是役陣亡)於「茜草灣之役」(茜草灣位於新界大嶼山西北部之深屈)大敗葡萄牙艦隊(艦隊指揮官馬丁‧阿方索‧德‧梅羅/Martim Afonso de Mello),生擒葡萄牙提督別都盧‧何曼(Pedro Homen

 

CE 1524年:

義大利航海家維拉扎諾(Giovanni da Verrazano)為追捕鯨魚,抵達今紐約市南端海灣,是歐洲人最早來到北美洲東北部的海岸

 

CE 1526年:(明世宗嘉靖5年)

葡萄牙人至浙江寧波(古明州)外海之雙嶼港〔今舟山群島南邊之六橫島(國際走私商港)是「傳播至東亞海域之各種火器技術聚集的舞臺」〕與中國私商私下通商(CE 15401560年代可說是東亞海盜罪猖狂的時期,創造出「混雜的航海文化」)

旅順博物館之《楊子器跋輿地圖摹本》摹本為今年重繪,而大約繪製於明武宗正德78年間(1512-1513)的原圖已佚失,圖中行政區劃採規格化之圖形符號,可說是開創地圖圖例符號之先河。目前所知《皇明一統地理之圖》(1536)、《輿地圖》(1594)以及《皇明輿地之圖》(1631)皆仿效此圖。又其所描繪之「琉球」究竟是臺灣?還是中山國?(「琉球」以倒三角符號標示,表示該處係不屬於大明疆域之外藩,所以應指中山國。又明代輿圖大約在16世紀中葉之後,才明顯以大、小琉球區分之)

 

CE 1529年:

422日,葡萄牙人在西班牙簽訂《薩拉戈薩條約》(Treaty of Zaragoza),雙方以東經143度又3分為界(將《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》中劃定的界線延伸到東半球來,即東經 133.23 度。此條約簽訂時,歐蒙Homem曾以皇家製圖師的身分參與這條分界線的劃定),香料群島(MoluccasSpice Islands/美洛居,即摩鹿加群島/班達群島Banda Island)主權為葡萄牙人所有

迪歐哥‧利貝羅(Diogo Riberio)繪製《麥哲倫環繞世界圖》(Planisphere),中國僅僅繪出珠江口一帶之海岸線,其餘則留下空白。在珠江口下方註記「MARE SINARV.」(中國海),再往下還有3行字:「這裡有水道,「Lequios(琉球人)」通行到Biono(不知名地點)」,其中「Lequios(琉球人)」第1次出現於歐洲人所繪地圖上。此信息雖得自傳聞,但顯示葡萄牙人對遠東海上形勢有了進一步認識,同時從這幅地圖開始,歐洲繪製的東亞地圖正式擺脫托勒密《地理學》之魔咒,而以實測方式繪製其「新發現」(《被誤解臺灣古地圖》,陸傳傑,2018

明世宗採用右都御史汪鋐建言,於長城沿線廣泛採用佛朗機砲(Frankish cannon

 

CE 1532年:

皮薩羅(Francisco Pizarro)在CE 15321535年間征服了印加帝國(Incas

 

CE 1534年:(明世宗嘉靖13年/日天文3年)

農曆58日,大明國「冊封使」〔自CE 1404年起每逢琉球新王繼位/自宣德3年(CE 1428年)起,共有12次遣使浮海敕封琉球國王(〈歷代使琉球姓氏考〉,《使琉球錄》,夏子陽,p.15-19),現存至少4本《使琉球錄》〕陳侃,自閩江啟椗,經福清梅花出大海,搭乘封舟船出使琉球認證《使琉球錄•夷語夷字附》。9日,於航程中「隱隱見一小山,乃小琉球也」。10日,南風甚迅,舟行如飛,過平嘉山(彭佳嶼)、過釣魚嶼、過黃毛嶼、過赤嶼,目不暇接。11日晚,望見久米島(當時「小琉球」指臺灣北部),可能是近代初期(Early Modern)中文文獻第1次「發現臺灣」

上述航路是自閩江開椗駛往琉球之航路,而當時自泉漳有許多海商走私往販日本,其航路即自廈門附近,橫渡過海經澎湖,再向東北方,過臺灣北部駛往琉球日北。另外,葡萄牙人自澳門至日本之航路,都是沿中國海岸北上行駛到南澳(潮州外海之島嶼)、漳州海上,再轉向北東航行,於北緯25度附近望見小琉球,再北上經琉球列島至日本。故葡萄牙人所繪地圖,關於小琉球,無論是2島型或3島型,均註明在北回歸線之北,即位於現實臺灣北部。其資料無疑是得自當時之航海紀錄

 

CE 1537年:

葡萄牙人再轉回廣東之屯門島就船貿易,後移於臺山縣的上川島

 

CE 1541年:(明世宗嘉靖20年/日天文10年)

《廣輿圖》是中國最早之分省地圖集,由明代羅洪先用計里劃方之法,據元代朱思本《輿地圖》縮編増擴而成,該圖集計有地圖45幅、附圖68幅,共計地圖113幅。而其中之《東南海夷圖》,是歷史上最早將琉球區分為大、小琉球的地圖之一

 

CE 1542年:

西班牙派出Ruy López de Villalobos遠征隊

小琉球(Lequio Menor),西班牙人第1次注意臺灣島

 

CE 1543年:(明世宗嘉靖22年/日天文12年)

5月,波蘭立陶宛王國尼古拉•哥白尼(Nicolaus Copernicus1473-1543)博士發表《天體運行論》

住在暹羅(Siam,今泰國)的葡萄牙商人(日人稱「南蠻人」)在中國安徽人汪直〔王直/1501-1559/唐人海賊王,亦名「五峰」,五島群島(今日本九州西海岸外群島,包括福江島、久賀島、奈留島、若松島和中通島)為其根據地,掌握CE 1550年代中國之非法海上貿易。接受日本戰國大名松浦隆信的邀約,以九州外海屬於肥前國的平戶島(今屬長崎縣)為基地,從事海上貿易,使平戶當時一個海濱小城發展成為日本的海上貿易重鎮,而深受當地歡迎帶領下,意外地登陸九州南方之種子島Tanegashima/另一說出自葡萄牙旅人平托(Fernão Mendes Pinto1509-1583)之《遠遊記/漂遊記》(Peregrinations)所載],是歐洲人第1次接觸日本(南蠻貿易),並傳入西洋火器「鉄砲」(日本之前對鐵製火器的通稱)長槍[一種槍管細長之火繩銃/火繩槍(葡文espingarda)/可能有膛線而比滑膛槍準確,但裝填較槍管內無膛線之滑膛槍慢/至CE 1580年代初期,部分日軍火槍手比例可能已達三分之一],因而改寫日本戰國歷史(並促成統一及其後的對外短暫擴張),更改寫東亞歷來由中國所主導之軍事態勢

 

CE 1544年:

明政府封閉上川島,僅留浪白澳(Lampacao,今珠海市斗門縣南水鎮)作為臨時對外貿易港

 

CE 1546年:

葡萄牙人應平戶島藩主松浦隆信之邀,於平戶設立商館

 

CE 1548年:(嘉靖27年)

雙嶼港遭浙江巡撫兼浙閩海防軍務提督朱紈及都指揮盧鏜出軍搗毀

 

CE 1549年:(明世宗嘉靖28年/日天文18年)

元月,葡萄牙人逃至浯嶼(今金門)、月港(今漳州),後又被迫移至廣州外海之上川島與浪白澳

3月,朱紈及盧鏜發動「走馬溪之戰」鎮壓佛朗機人,使其在福建沿海遭遇空前挫敗

西班牙籍耶穌會宣教士沙勿略(Francis XavierCE 155212月底病逝於廣東珠江口之上川島)登陸九州鹿兒島,開始天主教在日本之傳播事業

今年日明勘合貿易斷絕,受到倭寇所苦的明國禁止日本船入港,明國商船也被禁止渡航日本,致使中日貿易轉入地下管道而與海盜、走私商人進行往來,也使日本商船轉向東南亞發展

大明帝國今年亦開始禁止私人海外貿易,一直到CE 1683年海禁完全解除為止。日明商業結構延續達150年之久,而福爾摩沙島是此地區重要之貨物集散中心,是日本倭寇與大明海寇從事非正式商業交易之處

 

 

CE 1550年〜CE 1564年

CE 1550年:

平戶藩主松浦隆信歡迎第1艘葡萄牙船隻至平戶

葡萄牙人在平戶獲得了貿易許可,成立了日本第一個歐洲設立的商館-平戶葡萄牙商館;CE 1570年進一步在長崎設立商館。之後西班牙人(CE 1584年)、荷蘭人(CE 1609年)、英國人(CE 1613年)也先後開始在平戶建立了各自的商館

無名氏繪製之《亞洲-大洋洲圖》(Asia-Oceania)中,在中國海岸線畫有一大串島嶼,旁邊標示Leqvios(琉球),字體甚至比China還大、還醒目,也特別突出「寧波角」。此圖是繼CE 1529年利貝羅Riberio《麥哲倫環繞世界圖》之後,東亞地區地圖的一大突破。圖中並未標示日本,中國北方海岸線也一片空白

從今年(16世紀中葉)開始到18世紀中葉(清康熙中後期)為止,中國就算在軍事力量上遜於歐洲,但差距不大,而且可以輕易趕上,吾人或可稱之為「均勢時代」(Age of ParityCE 15501760年),亦即一個深層之軍事創新時代(17世紀版之「自強運動」)就此於中國開啟

 

CE 1551年:

葡萄牙船航抵九州東北部之豐後(今大分縣)進行貿易

 

CE 1553年:(明世宗嘉靖32年/日天文22年)

葡萄牙透過賄絡大明官員海道副使汪柏而「借住」澳門(Macao/媽港/濠鏡),並且廣州也為葡萄牙人設計了12次的市集,於是葡萄牙人與中國商人便能在此交易生絲等商品,一時之間中國船幾乎不再前往日本,而葡萄牙人幾乎壟斷日明貿易(にちみんぼうえき之局面從而產生(CE 16世紀後半期至CE 17世紀前期),而且由於日明貿易之間的供需關係亦能取得平衡,或許也使得倭寇之亂獲得平息(葡萄牙人開始逐步建立起印度果阿Goa、麻六甲、澳門、長崎之貿易網絡)

 

CE 1554年:(明嘉靖33年)

葡萄牙製圖師羅伯•歐蒙(Lopo Homem)所繪《世界地圖》(World Map of Lopo Homem)之島嶼出現葡文I. Fremosa的記載[西方地圖中1將臺灣畫成1座島,但不知為何,在歐蒙之後的繪圖師卻都沒有沿用他的畫法,可能是起初葡萄牙人航向日本途中,發現了臺灣島Fremosa,但之後又從中國地圖或海員處,得知附近有一稱為「小琉球」的島嶼,於是在無從判斷狀況下,乾脆在海圖上將兩者並列,或是只標示Lequio Pequeno(小琉球)反將Fremosa捨棄],現藏於佛羅倫斯考古博物館(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Florence),以8幅羊皮紙所繪成〔其子迪奧戈Diogo改正為I. Fermosa(葡語)/從日本南端繪有一排弧形列島,島名由北向南,有Ilhas Bravas(勇士島)、J. de Santa Maria(聖馬利亞島)、J. do fogo(火山島)、Lequios(琉球)、Ilhas dos Lequios(琉球群島)、I. dos reis magos(三王群島,即宮古島)、I. Fremosa(美麗島/臺灣島名出現於歐洲地圖之第1,關鍵原因是臺灣位於葡萄牙人之中日轉口貿易澳門-長崎航線的節點上)等/但這座北回歸線以北,一個狀如變形蟲之島嶼是否=臺灣,仍缺乏證據/翁佳音、黃驗,《解碼臺灣史1550-1720》〕

《世界地圖》之中國海岸線以及整個東印度海域已燦然大備,中南半島、馬來半島、蘇門答臘輪廓完整,婆羅洲、爪哇島留下部分空白,菲律賓群島則完成不到一半

歐蒙Homem《世界圖》上兩條醒目的經線就是CE 1494 年《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》(Tordesillas/瓜分美、非洲殖民地)和CE 1529 年《薩拉戈薩條約》(Zaragoza/延伸至東經133.23度)所規定的葡、西兩國「分贓界線」。不過《薩拉戈薩條約》的界線並不能完全算是兩國的分贓線,因為條約簽訂後,葡萄牙雖然如願取得了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,但也為此付出 35 萬金幣回饋西班牙。此外,葡萄牙還同意西班牙取得《薩拉戈薩條約》界線以西的菲律賓群島;這也是菲律賓成為西班牙殖民地的由來

漳州(Sansieuw)人陳老(陳志)「結巢澎湖」,擾害大陸沿岸(卜大同,《備倭圖記》)

徽州幫大海盜許二,侵擾廣東、走往日本

 

CE 1555年:(明嘉靖34年/日天文24年,弘治元年)

鄭舜功奉派前往日本偵查倭情,CE 1557年回國寫成《日本一鑑•窮河話海》,其中載有臺灣島圖,繪島上雞籠山,註云:「小東島即小琉球,彼云大惠國。」其背後繪硫黃山(記其附近噴出硫黃氣之情狀)和花瓶嶼。前面則繪瓶架山。其言有曰:「自回頭徑取小東島,島即小琉球,彼云大惠國。按此海島,自泉永寧衛,抽一脈渡海,乃結澎湖等島,再渡諸海,乃結小東之島。自島一脈之渡,西南乃結門雷等島,一脈之渡,東北乃結大琉球、日本等島。小東之域,有雞籠山。山乃石峯,特高於眾中,有淡水出焉。」由此可知「小琉球」原是自福建要到琉球時,所能看到臺灣北部前往琉球的目標,故名小琉球。而中國文書中,對於臺灣比較清晰之記載,大概是自此開始。惟沿海漁民與海盜之入臺灣,或尚稍早16世紀以降,中國(閩南)航海人看到之「雞籠山」,即基隆外海之和平島,係作為辨識航海路線之重要指標。而從海上看整個和平島有如雞籠,乃稱和平島為「雞籠山」,且稱和平島對岸之基隆陸地為「雞籠頭」/〈馬尼拉手稿〉(Manila MS.),雞籠(Cheylam),淡水(Tamchuy)]

許二「歸經小琉球,盜島木植,島夷殺之。」,此為近代初期之中文文獻第1次提到發生在臺灣或其附近的事件

 

CE 1557年:

葡萄牙人在澳門半島之廣東絲綢市場附近,建立一居留地。之後,承載絲綢的大船(CarracksNãos)於每年夏季起錨,在1230天船期內抵達日本,且於1112月時裝滿銀子返航

 

CE 1558年:

明廷之兵仗局下令製造1萬支火繩槍

 

CE 1561年:(明嘉靖40年)

郭汝霖奉命使琉

巴魯多羅美奧•維利烏(貝陸/Bartholomeu Velho)以4張羊皮紙手繪《世界圖》(General Chart of the Glob),現藏於斯培西亞海軍博物館。圖中最南端在北回歸線之北,介於北緯24度至25度之間,繪有2島,是葡萄牙地圖第1次出現雙島雙名的例子,南島註為Lequeo Pequeno(小琉球),北島則註明為Fermosa(美麗島),琉球群島部分則標示為Lequeo Grande(大琉球/北緯26度),這種標示方式不由得使人聯想到CE 1550年代羅洪先編印《廣輿圖》中的《東南海夷圖》。之後福爾摩沙與小琉球並列的畫法,影響歐洲地圖長達半個世紀之久,直到荷蘭人佔領臺灣。日本輪廓因葡萄牙人投影法關係而呈「烏蠋蟲」狀

出版《籌海圖編》(作者昆山人鄭若曾,曾追隨閩浙總督胡宗憲。全書約26萬字,分13卷,附錄地圖114幅,其中沿海地勢圖12幅,自廣西至遼東沿海要塞形勢,或當巡哨海域,或為設防要地,是中國迄今最早又詳備之沿海地圖集海防圖)將臺灣稱「小琉球」,琉球國稱「大琉球」。其中之《輿地全圖》是迄今最早將臺灣,自琉球國分離出來之中國文獻之2(另一為《廣輿圖‧東南海夷圖》,羅洪先)

 

CE 1562年:(明世宗嘉靖41年/日永祿天皇5年)

被稱為「唐船」之中國商船第1次進入九州長崎港,促成其開港

 

CE 1563年:(明嘉靖42年)

廣東潮州惠來人林道乾(吳平餘黨,自CE 1566年以後始漸抬頭,CE 1573年奔至柬埔寨,CE 1578年竄至暹羅)被俞大猷追至澎湖,後遁入魍港/蚊港(閩南語同音)/塭港/莽港Wankan WanckanWackau/今東石港北側,嘉義縣東石鄉塭港村/安倍明義《臺灣地名研究》稱:「蚊港在今日嘉義東石鄉塭港」/大約今臺南市北門區一帶至急水溪出口沿岸(〈臺灣基督教奠基者康德牧師〉,翁佳音),或稍北八掌溪口今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虎尾寮一帶(盧嘉興〈蚊港與青峯闕考〉/冉福立《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》下冊)/笨港,是目前臺灣歷史記載中,漢人最早大批來臺墾荒時登陸與進駐的地方,該地區平埔族人稱之Ponkan,名字最早出現在荷蘭人的臺灣地圖上,意思是○○的「地方」,一直到CE 1685年清代文獻才第1次出現「笨港」名稱/CE 1694年(清康熙33年)高拱乾《臺灣府志》載「蚊港,從南鯤鯓(北門區)外海過佳里興,分南北二流,東過麻豆社之北復分為二,港有橋曰鐵線橋(今新營區鐵線里)」〕

文獻最早清楚記載來東番臺灣的漢人,是逃來魍港的林鳳,不是林道乾;追林鳳的是總兵胡守仁,不是俞大猷;年代是萬歷2年(CE 1574年),也不是嘉靖42年(CE 1563年)

1685蔣毓英《臺灣府志》(臺灣第1部志稿)、1694高拱乾《臺灣府志》(臺灣第1部刊行志書)、1712周元文《臺灣府志》、1716周鍾瑄《諸羅縣志》(臺灣第1部縣志,試圖以經驗實證觀察來反駁早期記述之老套貶語,對於之前描寫臺灣原住民之匱乏性常談抱以懷疑態度,這成為許多18世紀臺灣民俗作家書寫作品之特色,即以直接觀察風俗來取代陳腔濫調)、1719陳文達《鳳山縣志》(「明都督俞大猷討海寇林道乾,道乾戰敗,艤舟打鼓山下。恐復來攻,掠山下土番,殺取其血和袽灰舟以遁。其餘番,走阿猴林。」)、1722黃叔璥〈番俗六考〉、1840瑪蘭廳志》和1920連橫《臺灣通史》,明顯是把相關野史訛傳,張冠李戴、移花接木,記載成明嘉靖42年,林道乾被俞大猷追逃到臺灣、打狗山來殺土番,土番後逃到屏東為阿猴社〔《神宗實錄》及曹學佺《湘西紀行‧倭寇始末篇》記為明萬曆元年(CE 1573年)/西班牙門多薩(孟多撒/Juan G. de Mendoza)神父在《中華大帝國》(The Great Kingdom of China)記為明萬曆14年(CE 1586年)/周碩勳《潮州府志》記為明嘉靖45年(CE 1566年),林道乾被俞大猷所逐,逃到臺灣北港,不過當時俞大猷攻海賊吳平不利,遭降為總兵,攻打的是廣東山賊〕

CE 155657年間,倭寇首領徐海、王直等相繼被捕殺或誘殺後,從浙江流竄福建、廣東各地之餘黨,也在今年為戚繼光(1528-1588CE 1560年問世《紀效新書》18卷)、俞大猷等剿滅

里斯本科學院圖書館藏有拉撒路•路易斯(Lazaro Luiz)所繪之13幅地圖集《東亞海圖》(Atlas de Lazaro Luiz),關於臺灣部分,在本圖却分為3塊方形島(臺灣3島式的畫法以此為始),分布於北緯22度至25度之間。最南一島面積最大,北回歸線通過其中部;中島面積次之,北島最小,形狀約略相同,但在其東邊註有Lequeo Pequeno(小琉球)的名字,並無美麗島(I. Fremosa)之名(以小琉球單獨標示臺灣島,且中島、南島無名,顯然是進一步向中國地圖「靠攏」)。另在南島西方海上繪有一群小島,其指澎湖群島(澎湖群島之地形是火山熔岩由地殼裂縫漫溢而形成,因為不是劇烈之火山噴發,所以未形成錐狀火山島,而是漫溢攤成「披薩狀」之熔岩平臺,冷卻後形成柱狀玄武岩,再經長期海浪侵蝕,便形成所謂之「玄武岩方山」地形地貌,同時不但陸地是玄武岩方山,連海底也是成片玄武岩構成之海蝕平臺),當不容置疑。而在北緯27度至28度間,有6個以上之小島所組成的Lequeo Grande(大琉球),其面積之總和不如小琉球3島總面積之大

 

CE 1564年:

西班牙遠征隊司令黎牙實比(Miguel Lopez de Legazpi/後為西班牙駐菲律賓第1任總督,1565-1572)率探險船隊至菲律賓群島南部427日,抵宿霧港。58日,以西班牙王之名佔領宿霧島64日,與當地頭人(cabezas)之一邾巴(Tupas)簽訂同盟條約〕,但在CE 1568年底宿霧(Cebú)遭葡萄牙人攻擊和缺糧,遂北移至班乃(Panay)島落腳

76日,葡萄牙克拉克帆船(carrack)「聖十字架」(Santa Cruz)號自中國澳門至日本(船長阿魯美達Captain-major Dom Pedro d'Almeida),最早記載沿著Fermosa島和小琉球isla Fermosa, o Liquio pequeno航行814日,始抵日本橫瀨浦

CE 16世紀「地圖雙雄」之一的比利時地理學家亞伯拉罕‧歐特流士/奧提留斯(Typvs Abramo Ortelius1527-1598)印製之《世界地圖》Orbis Terrarum)將臺灣誤寫為「Tinhosa